第347章 耶稣会和译名规范_崇祯重振大明
笔趣阁 > 崇祯重振大明 > 第347章 耶稣会和译名规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47章 耶稣会和译名规范

  把天灾的原因归咎于泰西人对美洲原住民的灭绝,是因为朱由检必须为接下来发生的天灾找出原因。

  在儒家的天人感应理论中,天意与人事是交感相应的。天子如果违背了天意,上天就会降下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。

  所以灾异出现后,天子要负责任。

  这种理论在朱由检看来很扯淡,但是儒家士子却紧抱着不放,以此约束君王——

  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,更是把灾异说发扬光大。这种学说在两汉极为盛行,以至于天子不得不找大臣背锅,让他们一起担责任。

  因为天子背锅变成大臣背锅,天人感应学说在两汉之后已经不再那么盛行。但是人间出现灾荒,仍旧会有人归罪天子。

  历史上崇祯皇帝下了六次罪己诏,其中有一次是专门因为天灾,还有三次包含天灾的原因。

  鉴于接下来几十年天灾实在太严重,朱由检不想频繁下罪己诏,就必须要找个解释,把天灾归罪于他人。

  所以,被后世一些科学家推测的小冰期有关的美洲原住民大灭绝,就这样被他找了出来。以太祖成祖托梦的名义,提前告知群臣——

  让天下人知道以后出现天灾,是泰西人杀戮过重的原因,不能怪自己这个天子、逼自己下罪己诏。

  群臣不知道皇帝的这个考虑,很多人仍旧有些不信。但是让他们否认皇帝的说法,同样也很困难。因为之前给紫阁功臣封城隍,他们已默认了太祖成祖托梦之事为真、天子有册封神灵的权力。

  现在如果否定皇帝的说法,就得把之前封城隍的事情否定。很多臣子对此,都是非常不乐意——

  毕竟城隍庙可以有城隍后人当祭司,能够让被封神的臣子后裔有世业。对于不信神的臣子来说,也是肉眼可见的利益。

  这种给后代谋福利的事情,怎么能推出去呢?

  再加上册封城隍木已成舟,京城很多人都在祭拜,他们就是想反悔,也没有了机会。

  所以群臣对皇帝的说法大多保持沉默,不出言表示支持,但也不会反对。

  这样就给了温体仁等依附皇帝的臣子发挥的机会,他们积极发言,似乎就代表了沉默的大多数,朝堂上充斥着他们的声音。

  尤其是温体仁,因为之前曾打算向徐光启学习西学,推出自己的学问。

  在皇帝安排张溥向徐光启学习、并且推出科学后,温体仁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是破灭了。不过因为曾经的想法,他仍旧可以说是朝堂上最了解泰西人的大臣之一。

  通过对这些人秉性的分析,温体仁认为泰西人畏威而不怀德,和周边蛮夷无异。

  他的这个解释,很容易让朝堂上的儒家大臣接受。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,除了大明之外,其他异族都是蛮夷。

  这些臣子对泰西人或许不怎么了解,但是批判起蛮夷,那是滔滔不绝。甚至还有人提到了沈纮在南京禁天主教的事情,应该禁绝泰西人传教。

  不过这件事情,遭到徐光启的激烈反对。作为天主教徒的徐光启,当然不愿意再一次发生教案。

  那些东林党和倾向东林党的臣子,因为沈纮是魏忠贤的老师,大多厌恶此人。对沈纮的禁教措施,同样也不支持。

  所以禁止天主教的政策,并没有被推行。

  朱由检也不想彻底禁教、打断东西文化交流,所以只是应一些臣子的要求,让太常寺制定更严厉的措施,限制天主教传播。

  徐光启身为教徒,对此当然不满意。面对他的反对,朱由检道:

  “徐卿可知泰西那边除了罗马教廷的天主教,还有几个教派?”

  徐光启对此不大了解,因为利玛窦等人都是天主教耶稣会教士,他们当然不会宣扬其他教派。

  朱由检用自己了解的一些知识,向徐光启道:

  “泰西的天主教,属于信仰基督的一支,可以看做基督教的一个教派。”

  “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主教,可以称为罗马公教。”

  “除此之外,还有欧洲东部的罗刹人信仰的东正教,和天主教差异很大,两者早已分开。”

  “近几十年,又有马丁·路德等人创立了新教派,可以称为新教。”

  “新教和罗马公教水火不容,甚至发生大战。”

  “据朕所知,泰西那边分别支持新教和天主教的国家,已经打了十年。未来还可能打几十年,直到打不下去。”

  “徐学士,你觉得新教的人,在知道耶稣会在大明传教后,会不会同样派传教士?”

  “如果他们在大明蛊惑了一些人,再和耶稣会起纷争。难道放任两个教派的信徒,在大明打宗教战争?”

  这些东西,徐光启都是第一次听说。他不知道皇帝说的是真是假,但是从皇帝说的人名、事迹来看,似乎不像假的。毕竟新教和罗马公教真的打起来的话,从欧洲过来的泰西人不会不知道,马丁·路德这个名字,似乎也很好打探。

  所以面对皇帝的质问,他只能保持沉默。甚至心里面还想到皇帝所说的传教士作为先导、对美洲原住民灭绝的事情,这让他的信仰受到很大冲击,一时头脑混乱,不知道要说什么。

  其他臣子听到皇帝说欧洲正在打宗教战争,对此纷纷不理解。实在是因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虽然有一些战争存在宗教因素,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战争,不会因为信仰不同就打起来。

  他们对于此事感到很是奇怪,一些人觉得蛮夷就是蛮夷,不能当正常人看待。同时他们对天主教产生了警惕,开始倾向禁教,免得大明子民信教的人数多了,发生宗教战争。

  对此,朱由检考虑之后,说道:

  “除了耶稣会外,基督教其它教派,不得在大明传播。”

  “若有耶稣会之外的基督教传教士来大明传教,耶稣会和其它佛道教派,皆有责任检举。”

  通过给耶稣会传教特权,让他们对付基督教其它教派。

  毕竟在朱由检看来,耶稣会的传教士还是有些作用的,他们带来了很多西方科学知识,给大明的思想文化带来很大冲击。从一些方面来说,他们是有积极作用的。

  而且耶稣会的教义,和其它基督教派差异很大。甚至派他们来大明传教的罗马教廷,都不见得能接受他们的教义——

  这是最有可能本土化,对抗基督教其它教派的教派。

  如果耶稣会能完成本土化,它有可能像东正教、新教一样,成为基督教的一个新教派。

  甚至反过去向泰西传播,让泰西人通过这个教派,接受大明学问。

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朱由检决定把耶稣会的教义,和佛道二教融合,让它更加本土化。

  看着垂首不语、不知在想什么的徐光启,朱由检道:

  “听说天主、上帝的名字,是徐卿和利玛窦等人一起翻译的。”

  “徐卿能不能说说,为何如此翻译?”

  徐光启听到问话,整理一下心情,说道:

  “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。《中庸》引孔子曰:郊社之礼,所以事上帝也……”

  “上帝有庭,则不以苍天为上帝可知。历观古书,而知上帝与天主,特异以名也。”

  “故而利师在翻译时,称为天主、上帝。”

  “去年在嘉定聚会时,还商讨过译名。”

  朱由检听到嘉定会议,对此颇感兴趣,让徐光启仔细解说,把那些传教士的意见道出来。

  徐光启当然不愿说,因为他知道说得越详细,耶稣会的教义越容易被人攻击。

  但是在皇帝的要求下,他只能简单提了提,把各个传教士的意见道出来。

  即使他说得已经很温和了,群臣在听到一些传教士提出的不许拜其它神、不许祭孔祭祖、不许纳妾……还是感觉受到了很大冲击,对那些反对祭孔祭祖的传教士很是敌视,赞同禁教的大臣也多了起来。

  更有人看徐光启的目光,也发生了变化,觉得这个和传教士混在一起的大学士,不是儒家门人。

  一些科道言官感觉看到了机会,更是开始乱喷。还有人弹劾徐光启,认为他不配当大学士,应该立刻罢免。

  徐光启面对弹劾,只能脱帽请罪。朱由检不想失去这个能臣,让太监把徐光启搀起来,说道:

  “耶稣会没有被禁,朝廷不会因为官员信仰耶稣会就罢免。”

  “但是你们这个耶稣会的教义,还是要改一改。”

  “你们引用孔子的话定了译名,怎么能不允许祭孔呢?”

  “那些传教士的说法,实在是没道理!”

  给这件事定了性质,朱由检又说道:

  “天主、上帝这两个译名,实在是太空泛。”

  “天主是哪一天的主人?是西天之主如来世尊,还是太清天之主道德天尊?”

  “朕听说天主居于天堂,是否应该称为天堂之主,明确天主的身份?”

  “上帝这个名称同样如此,是代指玄天上帝呢?还是代指勾陈上宫天皇大帝?”

  “总不能代指皇天上帝,想夺了皇天的名位?”

  群臣听闻此言,对天主教恶感更甚。这种不明确哪一天的天主,在他们看来是想作为天的主人。上帝一说说法,也是想侵夺皇天上帝名位。

  所以他们纷纷认为,天子应该代天封神,给天主教神灵册封神位,明确是哪一天之主、又是哪个上帝。

  朱由检在他们的支持下,给Deus定下天堂之主、陡斯天主、陡斯天尊、陡斯上帝、陡斯上神等译名,让徐光启去和传教士商议,看他们更认同哪一个。

  在他们议定之后,自己再正式册封——

  如果耶稣会能接受,那么天主就成了诸多天界的主人之一、上帝也成了玄天上帝那样的神灵。民众能在祭拜真武玄天上帝、太清道德天尊、西天如来佛祖等神仙时,同时祭拜他们。

  用这一个方式,把基督教诸神像佛教诸神一样,融入中国传统神话体系。未来天堂诸神,可以像灵山诸神那样,作为天庭诸神之外,相对独立的外藩神灵。

  这在朱由检看来,是把基督教彻底本土化的方式。耶稣会的传教士能够接受最好,不接受的话,以现在群臣的态度,估计会支持禁教,把他们赶出大明去。

  徐光启听着群臣的言语,明显想到了这个后果。此时他真觉得心里发苦,为耶稣会前途而忧心。

  在今日开会之前,他是实在没想到,这个针对民乱和灾荒的会议,会首先针对耶稣会。

  此时此刻,他只希望耶稣会的开明传教士多一些,能够像利玛窦那样,允许祭孔祭祖。

  群臣对天主教了解越多,就越觉得要受限制。更有人想到了前段时间在经筵上提到的教皇,以及泰西诸国君主要受教皇加冕之事。

  他们纷纷觉得,这种加冕的事情,不能在大明出现。教皇这个译名,也是对皇帝的冒犯。认为应该改个名字,禁用教皇称呼。

  教皇这个译名,是艾儒略在天启三年编撰的《职方外纪》确定的。它来源于拉丁文papa,papa的意思听声音就知道是“爸爸”,曾经被当做对基督教高级教士的称谓。后来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后,papa一词在天主教中演变成教廷首脑的专称。

  群臣对这种称别人为爹的称呼,纷纷表示不能接受。对天主教的厌恶,更加多了一些。看向徐光启的目光,还有一些玩味——

  毕竟徐光启信仰天主教,要称罗马教廷首脑为papa。

  最终,在经过一番争论后,朱由检按后世的翻译,将papa译作“教宗”,命耶稣会修改。

  群臣受到鼓舞,大有把耶稣会的译名,全部更正一遍之意。朱由检不想在朝会上浪费时间商议这些,下令让礼部和太常寺负责。

  在规范西方词语译名的同时,让他们根据自己提出的拼音方案,为大明的各种词语制定字母译名,编撰汉语和拉丁语等西方主要文字的词典。以后如何翻译,都要按词典来。

  张瑞图、徐光启、温体仁、孟绍虞等人,被任命负责这件事。

  然后会议的方向,才重新转向民乱和灾荒,继续这个正题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g57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g57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